2008年11月25日

太極圖


太極圖首見于宋代。相傳原出自華山道人陳圖南。但是此圖的概念形成則是遙遠的。「太極」一詞,反映了古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。它認為宇宙萬物起源于一種無形的、流動的並蘊育著原始生命物質的「氣」。
1、圖的外圓代表太極。圓的內部白色部分代表陽氣,它是具有運動、上升性質的氣;黑色部分代表陰氣,它是具有凝集、下降性質的氣。整圖表達了世界上任何物質都是由陰、陽這兩種對立而又統一的物質構成的。
2、陰、陽在圖中的環抱形式(而不用切線),表達了兩者的統一、融合關係。反映兩者相互依存、相互消長的含義。兩者首尾相接表示陰陽之間是可以轉化的。
3、白色部分中的黑點(象魚的眼睛)和黑色部分的白點,代表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而且兩者是互為根本的。
4、太極圖展示了宇宙萬物構成的基本原理—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兩部分組成。揭示了宇宙間萬物變化的統一模式—對立統一運動。說明了宇宙萬物遵循的統一法則—對立統一規律。所以,我們說太極圖是一個研究天地萬物共同原理的「法象圖」。它是反映易學原理的基本圖象。

1 則留言:

Anderson 提到...

太極的概念,比較早使用的,有《莊子》和《易傳》,一般在宇宙論、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,主要繼承自《易傳》。《易繫辭傳》∶"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。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"意思《易》成卦的過程,先是有個太極,尚未開始分開蓍草(易佔用蓍草做工具),分蓍占後,便形成陰陽二爻,稱做兩儀。二爻相加,有四種可能的形象,稱為四象。由它們各加一爻,便成八卦。這裡講是八卦畫出的過程。不過在中國的典籍中,《易》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之奧秘的哲理書的,對成卦過程的分析,根本說來,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。太極生兩儀,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,兩儀,即是天地。前面提到的對太極的各種說法,便都是基於這一點。太極的概念經常與《易》學一起出現。道教的《易》學有自己的獨特體系,太極的概念始終是道教《易》學的重要概念,也是其宇宙論、宗教修養理論和法術理論的重要的基本概念。
道教長期來在自己的修行實踐中,和理論探索中,使用太極的概念,並且大大地豐富了太極的內涵,形成了乙太極為核心的系統學說,最重要的,便是《太極圖》。
《太極圖》最初由陳摶傳出,原叫《無極圖》∶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高道。他是位傳奇性的人物,對內丹術和《易》學都有很深造詣。據史書記載,陳摶曾將《先天圖》、《太極圖》以及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傳給其學生種放,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、李溉等人,後來穆修將《太極圖》傳給周敦頤。周敦頤寫了《太極圖說》加以解釋。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,就是周敦頤所傳的。